古代打仗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,许多战术是要反复推敲的,不仅要心中有数,还要预判出敌人的预判,所以武将和谋士相互配合,竭尽全力制定出相对完美的作战计划。夷陵之战后,刘备大败,蜀汉的士气受挫;然而这个时候曹魏并没有急于攻打蜀汉,而是将兵力集中转向东吴,曹魏集团这波操作究竟有什么奥妙呢?一、
古代打仗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,许多战术是要反复推敲的,不仅要心中有数,还要预判出敌人的预判,所以武将和谋士相互配合,竭尽全力制定出相对完美的作战计划。
夷陵之战后,刘备大败,蜀汉的士气受挫;然而这个时候曹魏并没有急于攻打蜀汉,而是将兵力集中转向东吴,曹魏集团这波操作究竟有什么奥妙呢?

一、夷陵之战落败
赤壁之战后,曹操败退回徐州,东吴失去了周瑜,中原大战中蜀国获利最大,向世人展示了蜀汉的实力,彷佛是真的能担当的起兴复汉室的重任;人在顺境的时候难免会遭人惦记,曹魏和东吴都不愿意看到蜀汉崛起,背地里开始将矛头对准了刘备。
曹操和孙权各怀鬼胎,东吴向曹魏称臣肯定不是真心,但是借机让孙权杠上关羽也能消耗蜀汉的国力;当曹操派人给关羽报信时,关羽并没有放在心上,也正是因为他的大意,才陷入麦城之困,丢了性命,一代武圣陨落,让不少人唏嘘不已。

好兄弟被孙权伏杀,刘备肯定不能罢休,姻亲之好也挽救不了蜀、吴关系破裂;在备战阶段,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,之后刘备亲率大军先是夺下荆州为关羽报仇,然后集中兵力对付东吴。
蜀、吴两国大战初期,东吴迫于蜀汉的气势节节败退,孙权派人求和遭到刘备的拒绝,诸葛亮劝说无果,只能陪着主君折腾;东吴看着局势不利,转头就向曹魏称臣求援,蜀、吴相争对于曹魏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,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曹魏一边注意战况,一边厉兵秣马。

双方对峙了半年,蜀军一鼓作气没能拿下东吴,兵士们的战斗意志也不复从前,东吴也获得喘息的机会;六月的江南正是酷暑难耐的季节,蜀军的将士们对吴地的气候难以适应,吴军经过一番严密的部署后,发起一波又一波强烈的反攻。
蜀军四散溃败,刘备趁乱突围,夷陵之战蜀汉几乎全军覆没,奔逃到白帝城的刘备又气又恼,一病不起,他的生命终结在这里,蜀汉元气大伤,自此衰败下去。

二、蜀汉危机
刘备死后,蜀汉开始逐渐走下坡路,各方势力的当权者都能预判出蜀汉将会迎来一段难熬时间;作为唯一的继承者,刘禅继承了刘备的皇位,成了蜀汉的当家人。
不过这位继承者与他父亲完全不一样,虽然有不少名师指点,奈何刘婵好像没什么天赋,众人想着反正有主公刘备在,小主公慢慢成长也无妨;可是刘备的突然离世,让成长在父亲羽翼下刘婵失去了庇护,他不得不扛起蜀汉的未来。

俗话说知子莫若父,刘婵的资质情况刘备是一清二楚的,所以当诸葛亮赶到白帝城的时候,刘备拉着诸葛亮恳求他辅佐自己的儿子;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,老父亲临终前的安排,让刘婵平平安安地过了11年。
刘婵能力不行,但知道父亲的安排是正确的,庸碌却不捣乱,对于诸葛亮的建议都大力支持;能得到两代主君的充分信任对于臣子而言是好事,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刘备大事上能自己拿主意,刘婵是自己没注意,诸葛亮是顶着辅佐的名义做着决策者的事,身心俱疲。

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鞠躬尽瘁,蜀吴大战后,曹魏才没有急于全力攻打蜀汉,五路大军同时开出,魏军的后方供应本身就是大问题,诸葛亮给赵云等人的命令是严守城池,不轻易出战。
局势的发展也如诸葛亮所料,魏军对蜀汉久攻不下,势必会影响兵士们南下攻城的士气;在曹魏集团看来,蜀吴两国经过几次大战已经是水火不容,魏吴当前交好,但东吴实力仍不容小觑,等收拾了蜀汉后,下一步就吞并东吴,实现中原一统。

三、昔日盟友重修于好
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,没什么是不能解决,如果有,就多加些筹码,以示诚意;魏军在对抗蜀军并没有占到太大便宜,生死存亡之际,蜀汉爆发出空前的团结,让魏军十分头疼。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军费开支庞大,不打出些成绩始终难以交差,双方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僵持;魏军的补给还没到位,诸葛亮却先人一步出招了。

诸葛亮作为统筹全局的蜀汉高层,他依然坚持帮助先主完成兴复汉室的宏图之志,但诸葛亮对东吴的敌意没有刘备深重,蜀汉的实力大不如前,东吴现在也不好过,双方死磕,捡便宜就是曹魏;在看出了曹魏集团的图谋后,他修书陈述曹魏的阴谋,派人出使东吴。
其实东吴也明白,臣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,吴军害死了关羽,只这一件事在刘备在世时就是解不开的死结,此时蜀汉由诸葛亮当家,就另当别论了;对方有心修好,东吴自然乐意,而且孙权集团在分析了诸葛亮信中内容后,也生出了唇亡齿寒之意。

蜀吴两军在对抗曹魏也算是老搭档了,之前赤壁之战合作的很顺利,二度合作也没什么压力;暂时没有东吴的威胁,蜀汉大军集中力量对战曹军,司马懿也见识到了诸葛孔明的厉害。
此次对蜀汉作战,曹魏不仅没能得逞,半路还被蜀吴联手摆了一道,吴军反水让曹魏气愤不已,大军已出,军费已用,就这么无功而返任谁都不甘心,放弃蜀汉战线后,曹军直接去攻打东吴了。

总结:
蜀汉在三国时期虽然是垫底的存在,但也是从各路势力中拼杀出来,刘备坐下的一众忠臣良将也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;虽然刘备早亡,但诸葛亮接下了托孤重担,带领着蜀汉君臣向前迈进。
诸葛亮的大局观和大智慧帮助蜀汉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,曹魏集团也认识到蜀汉有这样一位大能在,硬碰硬是讨不到便宜的,所以将打击的对象转向东吴;战场上形式瞬息万变,曹军的应对也不算差,只不过没有达到之前预期的结果而已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ou779.com/1510.html